电商下沉,苏宁超越

2019年06月20日 14:06

438

微信图片_20190620151938.jpg





1993年,IBM亏损80亿美元,濒临崩溃的边缘。郭士纳临危受命,大幅削减成本、出售资产。“蓝色巨人”起死回生,一时传为商界佳话。


16年后,面对相似的战略课题,张近东的选择却是做加法:坚守被舆论视为“累赘”的线下门店,同时全面拥抱互联网。历时十年,苏宁经受了互联网浪潮的淬炼,完成了从实体连锁时代老大到智慧零售时代领军者的成功转型。


让巨型企业重新焕发生机,难度不亚于让大象跳舞。大象身沉体重,欲行起舞之姿,必须卸掉包袱、轻装上阵。


做减法易,做加法难。张近东为什么要选择一条最难的路?



1. 自我革命:选择一条最难的路


2009年,实体经济陷入了一场集体焦虑。


电商蓬勃发展,开始对传统线下门店造成冲击。浮沉商海近20年的张近东,敏锐地感觉到应该全面拥抱互联网。


在苏宁,变革是常态。从电器批发、专业零售再到连锁零售,苏宁正是在不断的变革与转型中成长壮大。变革是苏宁的基因,也是苏宁安身立命之本。


实际上,苏宁对电商的探索早于阿里巴巴和京东。早在1999年,苏宁就成立了电子商务部,打造了中国最早的电器门户网站之一——中国电器网。彼时,阿里巴巴刚刚创立,刘强东还在中关村卖盘。


微信图片_20190620151940.jpg


苏宁全面拥抱互联网,与其说是十年后的“再续前缘”,毋宁说是筹划十年的“必然选择”。


即便如此,这次变革依然风险重重。


其时,苏宁已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巨象。2009年,苏宁打赢“美苏争霸”,以583亿销售额、941家的连锁门店的绝对实力,登顶中国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,同时超越了华为、联想,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。


体量如此巨大的实体企业全面拥抱互联网,国内、国外都没有先例,亦无经验可循。


于苏宁而言,虽然积累了一些电商经验,做一个线上平台不难,但是,难的是如何处理线下门店与线上平台的关系。两者的商业逻辑和经营理念截然不同,共处一个集团,必然要引发碰撞乃至冲突。


更为现实的问题是资源分配。众所周知,电商前期不具盈利能力,只能靠烧钱度日。苏宁不仅要重金扶持线上平台,更要用线下利润补贴线上。同为销售渠道,厚此薄彼,自然引发线下门店的非议。


微信图片_20190620151943.jpg


苏宁的决定,也将自己推入“双线作战”的泥潭:线下门店要与老对手国美缠斗,线上易购要与新对手京东血拼。线下线上不仅无法协同,反而彼此掣肘,难以放开手脚。


如果将拥抱互联网比作建房子,那么,阿里巴巴是在空地上建房子,京东是拆掉旧房子重建,苏宁则是在保留原有房子的基础上,改造翻新,难度无疑最大。


当时舆论普遍认为,电商冲击之下,传统门店已近夕阳。苏宁要么不转型,要么就放下传统门店这个“包袱”,轻装上阵。


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张近东毅然决定坚守线下门店,负重前行。


这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,也是最难的一条路。



2. 商业模式:从量变到质变


2012年,《福布斯》杂志将中国年度商业人物的唯一殊荣授予了张近东,并这样点评到——


张近东代表了一批昔日明星企业家的命运写照,业务上的直线上升和社会地位上的众星捧月戛然而止,取而代之的是糟糕的业绩、淡去的光环,甚至墙倒众人推。


这家来自美国的顶级财经杂志,赞赏张近东带领苏宁向困难和自我发起挑战的决心和勇气,似乎也在疑惑:张近东为什么要选择最难的一条路?


答案要到2017年才能完全揭晓,在此之前,从苏宁的一系列动作,能够找到蛛丝马迹。


2009年,金融危机阴霾之下,时任国家领导人在南京调研期间,专门辟出时间莅临苏宁全球数据中心视察指导。在听取了张近东的汇报后,国家领导人肯定并鼓励“苏宁要超过沃尔玛”。


在张近东的宏伟蓝图中,国家领导人为苏宁设定的超越沃尔玛目标,将以模式创新而非规模比拼实现。


2012年3月,张近东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“我们正考虑把‘电器’二字去掉,什么都要卖,苏宁的目标是要做中国的‘沃尔玛+亚马逊’。


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+全球最大的电商企业,让苏宁的“实体店+互联网”模式变得直观、形象,背后的含义更为深刻:苏宁要全力打造线上线下两大开放平台,实现线上线下通吃。


微信图片_20190620151946.jpg


其时,苏宁正处在变革初期,一切尚在探索。“沃尔玛+亚马逊”复合体是张近东的初步思考,也是苏宁模式的雏形。


仅仅过去一年,张近东的思考就开始迭代。2013年2月17日,在一场内部会议上,张近东将苏宁重新定位为“店商+电商+零售服务商”的“云商模式”。


与之前相比,这次苏宁增加了“零售服务商”概念。店商、电商还在区分线上线下,零售服务商已经模糊了两者的界限,转向打造零售生态体系。这也意味着,苏宁的转型跨过了简单的量变,迈向更为高级的质变。


2017年3月,同样是全国两会,张近东第一次提出“未来零售就是智慧零售”的概念。


所谓智慧零售,就是运用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,构建商品、用户、支付等零售要素的数字化,采购、销售、服务等零售运营的智能化,以更高的效率、更好的体验为用户提供商品和服务。


从最初的“沃尔玛+亚马逊”,到后来的“店商+电商+零售服务商”,再到“智慧零售”,苏宁的商业模式成熟定型,萦绕业内八年之久的疑问也终于揭晓。


微信图片_20190620151948.jpg

(苏宁“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暨合作伙伴签约大会”)


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


在张近东看来,互联网就像空气和水一样,是一种资源型工具。企业要紧跟时代,善于利用新技术、新工具,但是不要为工具所惑。工具只是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苏宁要利用工具,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。


互联网和实体店都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工具,两者缺一不可——此可视为张近东的“互联网工具论”,也是支撑苏宁在阵痛中坚守线下,最终完成蝶变的底层逻辑。



3. 战略定力:商业冒险中的神奇船长 


常有媒体将苏宁互联网变革比作“壮士断腕”,但在张近东看来,“这只是一个顺势而为、水到渠成的结果。”


这当然是张近东特有的低调和看惯了商海沉浮的风轻云淡,苏宁变革背后的凶险曲折,外人只知一二。


一组数据显示,2012年上半年线下门店销售额为419.94亿元,仅同比增长0.6%,线上线下共实现净利润17.54亿元,同比下滑29.11%,店面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0.38%,连锁门店布局也在收缩,净增门店只有5个。


净利润大幅下滑,固然有经济周期、行业调整的因素在内,但与苏宁变革带来的阵痛不无关系。


也正是在2012年,苏宁仅集团层面就开了60多场会议,苦思融合、协调之策。常常不得其解,今天刚达成共识,明天又推倒重来。


高层尚且如此,苏宁上下的困惑与煎熬,可想而知。


外界质疑声开始响起,认为苏宁是在豪赌。面对压力、嘲笑与非议,张近东内心笃定,展现出惊人的战略定力。这种定力,来自对零售行业趋势的前瞻洞察,亦来自创业20年的丰富经验。


事后证明,张近东又一次“赌”对了。


微信图片_20190620151950.jpg


对当时的苏宁而言,变革千头万绪,亟需找到一个突破口。正如零售业多以价格战开局一样,苏宁的变革从价格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。


2013年6月5日,苏宁宣布从6月8日零时起,全国所有线下门店与线上易购实现同品同价。


变革初期,为了减少冲击,苏宁推行线上线下差异化经营,造成线上线下“左右手互博”,融合也成了空中楼阁。


双线同价意味着,苏宁将牺牲掉线下非常可观的利润,这无疑是一场痛苦的自我革命。


好处也很明显。价格是利益的基点。线上线下价格统一,两者的利益之争不复存在,融合的最大障碍也顺势消除。


双线同价的深远意义,是再造了苏宁的内部体系。统一价格不是改个数字那么简单,要求线上线下从商品到采购到供应链全部融为一体,共享后台存货、物流、信息和服务。为此,苏宁调整组织架构,再造采购定价、资源共享、成本核算体系,实现全渠道融合、全资源共享和全成本核算。


微信图片_20190620151954.jpg


效果立竿见影。2013年6月9日,同价政策第一天,线下线上定价系统100%同步,门店客流比前一天增长1倍以上,消费者比价需求急剧增长,苏宁易购APP客户端下载量环比增长了10倍。


走过磨合,达到协同,传统零售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,综合竞争优势开始凸显,苏宁的变革终于柳暗花明。


如果将苏宁比作一艘巨型航母,那么,始于十年前的这场自我革命,更像是航母主动离开母港,驶进波云诡谲的大海。


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商业冒险,稍有不慎,就会触礁搁浅,甚至倾覆沉没。


面对外界的质疑不解、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、转型的迷茫阵痛,船长张近东表现出超强的战略定力和敏锐的判断力,始终谋定后动、步步为营,不争一城一池之得失,而是抓住满足用户需求这一个核心,不断刷新商业模式,